百万编剧缺口、AI洗稿成灾,电影学院下场能救微短剧吗?

IMG_256

2025年10月26日,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发起的“微短剧创研联盟”正式揭牌,这个集结了高校、影视企业、平台方与监管机构的行业组织,成为国内高校首个聚焦微短剧教学、创作与研发的专业联盟。

此时的微短剧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,当西安、郑州等城市已靠产业集群抢占产能高地,上海温影此番牵头成立联盟,显然意在以专业力量助力行业发展,为短剧走向精品提供新解法。

01 人才破局:

填补行业缺口的专业供给站

微短剧行业的人才荒早已不是秘密。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,西安单城短剧人才需求同比激增127.9%,其中剪辑师、编剧岗位招聘占比分别达15.9%和10.0%,但市场上兼具专业能力与行业经验的从业者寥寥无几。

创研联盟的核心抓手正是系统性人才培养。

联盟计划定期开设编剧与演员集训班,依托上海温影的影视教育资源,将电影级的叙事技巧、表演方法转化为适配短剧的实战能力。

这种培养模式直击行业痛点——当前多数短剧创作者是半路出家,缺乏对镜头语言、情节节奏的专业把控,导致演员机械背词、剪辑跳帧生硬等问题频发。

联盟还将建立人才池,打通高校与企业的对接通道,东华大学、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加入,更让人才培养形成教研与实践的闭环。

对行业而言,这种专业人才供给的价值立竿见影。

联盟的人才储备能直接缓解中小团队的创作焦虑。更关键的是,联盟推动的电影人才短剧适配培养,可能改写行业人才结构——以往短剧因门槛低被视为影视行业的边缘地带,如今有专业院校背书,或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入局。

IMG_257

02 内容革新:

对抗同质化的创意孵化器

一部剧爆火,一周内20部仿品立项,这是微短剧内容同质化的真实写照。

数据显示,近半数作品扎堆霸道总裁、重生复仇题材,剧情雷同频生。更隐蔽的是AI洗稿乱象,部分团队仅替换关键词改写就堂而皇之上架,加剧了创意枯竭。

创研联盟将内容研发置于核心位置,建立项目池,通过行业峰会征集优质选题,再对接创研智库进行打磨。

与普通孵化机构不同,其特色在于政策引导与市场校验的双重筛选——上海市广电局的参与能提前规避内容风险,红果短剧等平台的加入则确保作品贴合用户需求,跳出套路化创作。

技术赋能让创意落地更具可行性。

微短剧创研联盟与学院在2024年成立的AI未来影像创研中心形成战略协同,将AI技术融入短剧创作流程。

不同于行业内简单的AI剧本生成,联盟探索的是人机协同模式,既降低制作成本,又保留创作核心价值。恰好回应了行业用技术提升效率,而非替代创意的诉求。

IMG_258

03 生态重构:

打通产学研的资源连接器

微短剧行业长期存在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:高校研究与产业实践脱节,企业缺乏政策研判能力,平台与制作方因利益分配博弈不断,这正是行业生态薄弱的缩影。

创研联盟构建了覆盖政策、教研、制作、发行的全产业链网络。

在政策端,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、上海市广电局的指导能让行业需求直达监管层,避免创作踩坑;在产业端,澳涞坞电影集团、巴西康桥博智等中外企业的加入,既提供制作资源,又打开出海通道。

在学术端,高校力量的参与能为行业提供趋势研判,提前布局适配内容。

这种生态整合的价值已显现。上海正将微短剧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联盟恰好成为政策落地的执行载体。

IMG_259

上海温影发起的创研联盟,从短期看,联盟的人才池能缓解创作焦虑,项目池能产出差异化内容;从长期看,其构建的产学研协同模式,可能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升级路径。

但挑战同样存在。如何避免联盟沦为形式主义,确保人才培养贴合行业需求?如何平衡政策引导与创作自由,让内容既合规又鲜活?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作答。

创研联盟的成立,或许只是专业力量介入短剧行业的开始。当更多院校、企业加入这场精品化革命,微短剧终将摆脱粗制滥造的标签,真正成为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内容载体。

而上海,也可能借此在短剧产业的城市竞争中,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高端路线。